我在漢慈,我驕傲 – 家訪志工 / 施朱美

從小就經常聽媽媽掛在嘴上,「吃人一口,要還人一斗」、「吃果子要拜樹頭」,她教導我們要懂的感恩,並要我們知道當我們有能力時要加減回饋社會,社會上比我們生活更苦的人很多,有能力時要幫助別人,這是很小就從母親那裡耳濡目染來的信念與對生命的生活哲學。母親沒受過教育,她有的就只是一種善的理念,沒有任何的哲學理論概念有的只是傳統文化下傳承來的一種生活信仰,一種待人處事的態度。即便母親己經離世多年,但其信念一直都是沒變的,深深的影響著我,也是讓我能夠一直在助人之路上走下去:「能力所及手心向下」。

因受媽媽的影響,開始在有餘力後走入了志工行列,進入漢慈基金會己經是第三個年頭,不算長的服務經驗。來漢慈當志工是生命線的夥伴引薦的,猶記得那時跟燕娥社工師連絡預約見面時間,結果我們花了大約有一、二週時間才正式見到面,我們一直在錯過對方的電話,不是她沒接到我電話,不然就是她回電我沒接到,一個相當有趣又特別的過程。很感謝漢慈基金會給我這個不一樣的助人及學習的機會,這裡的服務性質跟我其他的志工項目及內容不一樣,所以當然接觸到的人事物也不同。「家訪志工」是我現在的志工名稱,走入案家與服務的對象直接的面對面談話,聽著案家說著他的生命故事和近期發生的生活事件,裡面充滿著酸、甜、苦和美,傾聽陪伴著他們,它是一種長期穩定的關係建立,每個家庭都有著它獨特的風格,而這些故事隨著寫故事人的風格在轉換著。

「家訪志工」的我們是漢慈跟案家間的關係橋樑,走入家庭不止需要我們用眼耳去看去聽,更需用心去關心關懷著這個家庭,支持著他們找到一個情緒出口處,有如一艘在水上漂蕩的小船,有一個可以停泊的港口。漢慈可以從我們寫的訪視記錄中,去更深一步了解案家的真實情況,在適度的情況下或可行的方案中幫助案家渡過困難,讓案家能在最需要時知道有個地方,有一群人在那裡並可以找到人討論且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因為這樣基金會每年志工在職訓練都相當用心的安排課程,對於志工的專業知識培力非常的給力,也很用心照顧志工不僅是心情也包含了實質的身體放鬆。專業知識的培力讓我們在面對案家時,能同理能懂他們,也可以有好的應對技巧。每次的上課都有非常多的收穫,還有許多不一樣的感受,還有導正一些原有不太正確的知識,不是只有增加有時還可以修正觀念,讓我們可以把正確的觀念知識帶給案家。像是針對發展中的兒童請來了馬大元醫生,講解當神經元被過度修剪時,對他的成長有什麼影響;澤爸的親子溝通,與師長的三贏,可以讓我們更了解家有未成年子女時,有可能會面對到的議題是什麼。

還有一種感受,雖然好像我們照顧著案家的心身,但事實上有時我也會被他們滋養著,像我有一戶服務的案家,媽媽她教會我的事,凡事並沒有那麼糟,她很努力用心的生活著,因先生的生病讓這個家庭處於風雨中,但她真的很樂觀的面對著這件事,沒抱怨只有平心的接納它,並沒向生命低頭,總會有撥雲見日的一天。當然有時案家會有不想說的事,我們也尊重他們不加以追問,每個人都有一些不想被外人所知道的秘密,或許是因為關係的建立還不夠熟悉,但時間久了關係的建立越來越好後,他們通常也都會因信任說出。也有單純很善良案家,每次的家訪都會讓我覺得,我們是被信任的被肯定的,因為每次的訪視她們都很珍視,讓我深深感動到我們真的對某些人來說是有存在的需要性,也讓自己真的很開心真的可以替他們做些事情,讓自己更具有其存在的價值。

但當然也會遇到案家,在不同時間講同一件事情時,內容前後不一致諸多矛盾讓你如深在迷霧中,甚至會有伸手不見五指那種感覺,必須要仔細去收集更多的資料,分辨資訊來源的正確性。這個時候可以與自己同行的志工討論分析,並回到機構去跟社工師談自己聽到看到的情況,對於有疑問處提出詢問並討論,因服務的案家的小朋友也在基金會裡參加課輔活動,也可以找課輔老師聊聊,了解小朋友學習及行為態度,這樣的可以幫助自己的服務這個案家時,心理有比較明確的方向及準備。

最後,服務案家時要有比較正向的心,有些案家不是不願而是不能,包容接納他們即可,有些可能你服務了很多年,感覺好像都沒有任何的變化產生,或甚至更糟,這時的我們要學會放下,己經盡力就好,人格特質也是個很重要的環節,人的改變不是說改就會改。漢慈的系統觀理念,真的很棒,對任何的家庭及個案都很用心,不僅是輔導孩子的學習,也重視孩子的品德,也會舉辦一些戶外的活動,讓孩子們能體驗到學習以外的生活經驗,更重要的知道影響孩子的長成關鍵在於家庭、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一種全人式的照顧。